【南亚安全】南亚的安全评估:联盟形成还是均势丨国政学人
南亚的安全评估:联盟形成还是均势
Security Estimations in South Asia: Alliance Formation or Balance of Power
Farhan Hanif Siddiqi
本文旨在讨论在中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形势下,南亚国家将如何形成地区联盟和实现均势。由于中美和印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美也成为南亚地缘政治安全架构的内在组成部分。
自2013年奥巴马政府推行“重返亚太”战略以来,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愈演愈烈。中美博弈加剧也促使巴基斯坦向中国靠拢,印度巩固与美国的联盟,南亚安全格局也出现与中美竞争相似的平衡与博弈关系。本文认为,考虑到当前的全球安全动态,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安全动态将处于一个竞争甚至是敌对的均势阶段。
作者对南亚未来的均势状态和联盟模式持以下论点:1.南亚地区的均势并不独立于全球力量格局,该地区各国正在评估大国的战略,并相应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2.区域或全球均势不是,或不仅仅是由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因素(例如无政府状态)决定的。3.威胁平衡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国家倾向于制衡某些国家(而不是所有国家)。例如,中国的崛起就不被巴基斯坦视为威胁。4.随着中美两国紧张关系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加剧,南亚地区的权力平衡和联盟模式也将随之形成。5.就南亚的权力平衡而言,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巴基斯坦通过中美平衡印度;通过中国制衡印度;印度通过美国来制衡巴基斯坦。6.在联盟形成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中巴反印同盟;中巴同盟对抗美国;印美同盟对抗巴基斯坦;印美同盟对抗中国。
最后,作者补充说明,由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长期竞争,如果印巴结盟反对中国的可能性很小,反对美国的可能性也很小。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传统理论,决定了国家是选择联盟还是制衡。首先,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围绕均势产生原因进行讨论。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均势的形成,以及旨在维持均势的政策。新现实主义的思想核心则是均势是国家外交政策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国家本质上受无政府状态的制约。如果是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均势,那么它对地区的影响值得探索:是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地区国家的外交政策,还是全球行为体(超级大国)决定了地区层面的均势考量?华尔兹认为国际安全结构由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决定,相反,摩根索认为地区均势的次体系(sub-system)根植于全球均势的体系中。
其次,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讨论地区体系中的均势是如何发展的。摩根索认为,地区均势与全球均势联系越紧密,(地区安全的)自主性越少,就越容易成为全球均势的局部表现。作为对这一路径的补充,斯蒂芬·沃尔特认为,制衡比追随战略更常见,国家并不是维持均势,而是制衡威胁。
沃尔特对均势的原因给出了两种解释:弱国在受到能力大致相当国家的威胁时,可能希望保持均势;但在受到大国威胁时,它们会倾向于追随战略。沃尔特还区分了全球大国之间的平衡和地区国家之间的平衡。尽管全球大国倾向于通过考虑另一方的综合实力来平衡彼此,但地区国家倾向于平衡他们认为来自其他地区大国的威胁。因此,地区国家不太关心均势是如何体现的。沃尔特断言,对地区国家来说,最紧迫的威胁来自邻国,而不是超级大国,但超级大国是地区力量平衡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认为,关于南亚的力量平衡,有许多传统理论没有考虑到的显著特征。首先,摩根索和华尔兹的理论,就其本质而言,与国际政治相关,而不是与地区政治相关。然而,摩根索和华尔兹的理论都可以运用于地区层面,通过评估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均势,是如何通过系统性(无政府状态),或通过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性来实现。其次,必须从超级大国实现的全球力量平衡的角度来看待南亚的权力平衡及其区域动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区域各国正在寻求地区外的武器采购和安全盟友,以便与地区内对手保持平衡。最后,随着美国和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一种硬平衡,地区均势很可能会反映出全球两极分化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相互竞争中巩固其相对权力地位,印巴之间本就已经很艰难的平衡朝向恶化的状态。
传统上,南亚地缘政治的特点是印巴之间难以平衡对威胁的感知,这是两国自1947年以来安全动态的主要特征,但并非永久特征。对巴基斯坦来说,区域威胁认知主要体现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由于相对实力弱小,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以制衡印度威胁。同样,针对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与巴基斯坦通过的双边防御安排——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和中央条约组织( CENTO),印度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作者认为,南亚的均势被打破的主要原因,不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与域外国家结盟,而是中国参与地区均势之中。由于美国难以保障巴基斯坦的安全,巴基斯坦将中国作为其盟友,中国在物质上和思想上帮助它对抗印度。尽管巴基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与美国有着牢固的安全基础,并在中东和东南亚建立了多边联盟,但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引发冲突和敌意。巴基斯坦在1950年承认与其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合法地位。但1957年巴基斯坦总理苏赫拉瓦迪访问美国并支持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谴责共产主义是殖民主义时,两国关系渐趋低谷。然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与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巴基斯坦后,中巴关系被描述为正义斗争中的友谊。中国加入南亚的地区均势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政治军事保障。
关于威胁认知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巴基斯坦更接近中国,而不是苏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合作已经稳固。虽然北京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改变了立场,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印度进行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但中巴友好关系的基本战略理念和组成部分保持不变。中巴友好关系继续发展和巩固,中国仍然是巴基斯坦最值得信任的伙伴和盟友。中国定期向巴基斯坦提供技术支持近期,传统上以战略为导向的中巴关系延伸至经济领域。2015年北京投资460亿美元用于中巴经济走廊(CPEC)建设。这条连接瓜达尔港全部功能的通道,将使从中东向中国运输石油所需的海上距离缩短近三分之一。作者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已经成为中国的“苏伊士运河”,印度对此表示了担忧,称其实施了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印度的力量平衡战略的前提是通过加强与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系联合抵抗中巴联盟。而在当时,美国正在推动“印太战略”加强与印度在印度洋制衡中国的影响力。作者认为,中国的崛起推动印美两国更加接近,是两国关系改善的主要推动力。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南亚权力平衡和联盟形成的影响
Sino-US Rivalry in Asia-Pacific:Implications for SouthAsian Balance
美国形成的两种关于中国的声音:一种是在经济上寻求与中国接触;另一种是在安全上遏制中国。关于安全遏制的舆论正逐步起势,这表现在美国2013年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中。该战略界定了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威胁认知。一方面,有学者分析指出,印度、美国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并断言未来的情景将类似于“动态的、可控的竞争”之一,而不一定是冲突的竞争。也就是说,印度、中国和美国在维护印度洋地区的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南海的区域安全复合体正在加剧,导致中国被描绘成“侵略者”,而该区域其他国家主要处于防御态势。作者认为,自2012年以来,中国与该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新的势头,并导致美国代表该地区国家进行干预,反对中国的“扩张主义”。在联盟问题的研究上,需要了解中印对抗可能会对南亚均势和联盟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破裂是否会加剧中巴关系的恶化。此外,还需要评估中巴关系与美印关系是否可能形成对立。传统上,巴基斯坦在寻求制衡印度时既依赖中国也依赖美国的援助。然而,比起中巴关系,美巴关系更容易发生危机。
结 论
随着中巴关系的巩固和美印关系的强化,以及在中美围绕中国南海问题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本文认为传统的均势与硬制衡可能会出现在南亚。尽管印巴两国关系不断朝着和平方向发展,但两国的敌意也在不断加剧。这种敌意源于全球地缘政治均势的崛起,这种地缘政治力量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中美关系的紧张。印度和美国之间的亲近,以及共同的价值观,推动着两国的合作。从当前地缘政治动态的角度看,南亚地缘政治在未来将以一种竞争和敌对的关系展开,这也反映出全球体系的类似趋势。
往期阅读
【重磅速递】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兴衰:从威尔逊到特朗普 | 国政学人
【重磅推荐】巴里·布赞:英国学派视角下的中国崛起 | 国政学人
【重磅速递】米尔斯海默:注定失败: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兴衰 | 国政学人
【IPE重磅】罗伯特·基欧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与旧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历史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从巴黎和会到现在 | 国政学人
【国际组织】IO杂志: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武力运用问题研究 | 国政学人
【国际秩序】为什么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理念将美国外交政策引入歧途?| 国政学人
【关系理论】“关系”:世界政治关系理论的中国话语 | 国政学人
【英国学派】张勇进:中国与全球国际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等级制:实力与对规范变迁的协商 | 国政学人
【地区秩序】论经济实力的可转化性:中国经济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 | 国政学人
【中俄关系】不得已的伙伴:系统-单元动态与中俄关系 | 国政学人
【IPE研究】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1934年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国政学人
【现实主义】斯蒂芬·沃尔特:傲慢的终结与美国克制的新时代 | 国政学人
【理论批判】系统、层次与结构理论:沃尔兹的理论并非系统理论 | 国政学人
【外交政策】单极体系下的不和平状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 国政学人
【欧洲研究】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合规:加入欧盟后中东欧的经济改革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吴建树:权力、道德、均势、联盟与摩根索——汉斯·摩根索的经典现实主义思想再解读
【友谊国关】将友谊重新引入国际关系:从中国到西方的关系本体论
【定量研究】政党实力和经济增长(Party Strength and Economic Growth)| 国政学人
【台湾学者】向骏:美国从“霸权稳定”到“霸凌不稳定”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巴里·布赞等:重思日本: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偏见 | 国政学人
【南亚研究】南亚对冲:中印竞争中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平衡 | 国政学人
【外交政策】美国霸权的自我毁灭:华盛顿浪费了单极时代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谁在欧洲议会中领导委员会? ——基于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的研究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暴露于难民危机之中会让当地人更有敌意吗?| 国政学人
【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组织扩展数据(EDTG)的介绍——从1970年到2016年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赞助、信任和国家能力:庇护主义的历史轨迹 | 国政学人
【伊朗研究】比较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威权政体的本质和领导能力 | 国政学人
【东亚研究】东亚的重叠式区域主义:决定因素和潜在影响 | 国政学人
【战争研究】不确定的战争:克劳塞维茨在全球时代仍适用吗?|国政学人
【历史类比】克服西方历史想象的贫困:理解中国南海冲突的其他历史类比案例 | 国政学人
【区域重磅】阿米塔·阿查亚:重塑东南亚研究:自我怀疑、渴望和对比较的承诺 | 国政学人
【安全研究】打击军事力量的新时代:科技变化与核威慑的未来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砝码国家何以自抬身价?——两极格局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难题”研究
【中东研究】国际误识:以色列公共外交中的幽默政治和国家认同 | 国政学人
【IPE研究】公平贸易运动对内嵌自由主义的挑战 | 国政学人
【社群冲突】非洲农村社群冲突分析:剩男与一夫多妻的邻族 | 国政学人
【安全研究】核机会主义:一种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如何使用核武器的理论 |国政学人
【方法研究】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乘积交互模型?改进实证研究的简单工具 | 国政学人
【国际格局】查尔斯·格拉泽:为何单极格局并非如此重要?| 国政学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政学人):【南亚安全】南亚的安全评估:联盟形成还是均势丨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