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CJIP杂志:经济开放与大国竞争:对中美的经验与教训
摘要
当代大国关系正处于关键时刻,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美国“经济国家主义”的兴起、以及最近两国由于双边贸易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摩擦,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本文作者借鉴了既有的理论发展和大国之间的案例,从开放经济政治的角度分析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在当下的竞争,指出尽管中美两国希望和平发展,两国之间还是很可能陷入一场经济和军备的竞争之中。但与结构现实主义的观点不同的是作者认为这种“新两极竞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作者提出了两个中心论点:一是从历史上看,大国之间的竞争通常是由于一个大国排斥另一个大国,或者是由于一国担心被另一国排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之外而引发的;另一个论点是这种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反过来是由国内寻租集团及其经济利益驱动的。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经济开放与大国竞争。第二部分关注大国竞争的历史案例,强调经济开放作为国际政治中分水岭的作用。第三部分研究了当下中美两国的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了减少冲突可能的方法。
大国竞争的开放经济政治
作者认为,所有的国家都有在国内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在海外寻求专属经济区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趋势既取决于制度体系、国内当权派,也取决于其他国家的行为。贸易保护主义会恶化大国关系,但考虑到强制行为的可能性,真正催生大国竞争和影响大战略的是对排他性经济区的追求。因此作者在这里提出的理论融合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国内政治和大战略的观点以及国际关系的体系理论。
作者通过分析指出,一个社会内政治权力的平衡不仅受到国家自身政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国家政策的影响,中美两国对自由贸易的支持是相互促进的,而两国对保护主义的支持将导致更大范围的保护主义。作者还在这一部分详细分析了贸易保护主义对国家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市场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后果。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经济竞争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国战略并推动大国陷入军事竞争,第一,要创建一个专属经济区需要其从属国让步;第二,一个大国除了建立对其经济专属区的地方政府的控制之外,还必须积极地把其他大国排除在同一地区之外;第三,随着实力和影响力的改变,经济专属区的边界会逐渐缺乏明确性并伴随着一些挑战,这些都会使大国之间的竞争充满了风险。
历史上的大国竞争
首先,文章回顾了从大航海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在殖民地和海外经济专属区之间的争夺历史,并指出争夺其他国家日益封闭的经济专属区是导致大国之间关系紧张并最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未阻止经济竞争撕裂世界,也没有阻止大国走向全球性的战争。
其次,通过分析德日两国进行经济封闭加速了二战爆发的史实,作者指出,经济的封闭会诱发并加速大国间竞争,并且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开始就极难停止,并最终可能成为像二战一样的世界大战的诱因之一。
接着,从经济封闭的角度分析了冷战中的美苏争霸,并指出美苏两个集团把欧亚大陆划分为两个经济区,两个经济区对各自阵营内的成员开放,但彼此封闭,两者经济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共同促成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冷战。作者认为冷战的起始和结束以及两极对抗的形成,一定程度上都源于双方对于对方经济封闭的恐惧和双方实际采取的经济封闭行动。
表格1 美苏冷战期间的危机事件(1945-1991) |
|
危机 |
跨集团边界问题 |
阿塞拜疆危机(1946年) |
苏联从伊朗撤军 |
朝鲜战争(1950年)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苏联帮助下入朝作战 |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 |
以色列、英国、法国入侵埃及,然后形成了苏联的附庸国
|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 |
苏联以把东柏林划入东德政府管辖为威胁要求柏林成为一个自由或者中立的城市 |
柏林墙(1961年) |
建造柏林墙 |
古巴导弹危机(1962) |
苏联在古巴(原美国附庸国,后苏联附庸国)部署中程导弹 |
刚果危机(1964年) |
苏联拒绝美国和比利时营救被苏联支持的起义军绑架的人质 |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 |
无 |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
无 |
安哥拉战争(1975年) |
苏联及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和由美国与南非白人政权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爆发内战 |
阿富汗战争(1979年) |
美国政府支持的反对派与苏联支持的政权和苏联军队进行战争 |
来源:杜克大学国际危机行为项目(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 Project, http://sites.duke.edu/icbdata/) |
表格 1 冷战期间11起国际危机中有7起是由划定各自经济专属区引起的。
最后,文章分析了在自由贸易和经济开放之下的大国竞争,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两国在拉丁美洲经济专属区内权力的和平过渡。美国承担了维持该地区政治和经济稳定的责任,并保持了在英国领导下建立的地区秩序的开放性。由于该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开放,这使英国能够将注意力从拉美转向竞争更加激烈的地区。最终,美国避免了与英国的竞争和冲突,建立起了对该地区的控制,特别是对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的控制。
作者认为,与本文所研究的其他案例相比,这种成功的交接虽然显得异常但却意义重大。如果大国相信其竞争对手将保持该地区对贸易和投资的足够开放,特别是如果衰落中的大国对崛起中的大国的自由主义意图充满信心,那么经济竞争,甚至地缘政治竞争就可以避免。
21世纪的大国竞争
这里着重从经济开放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国内的经济特点和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中美两国对对方可能存在的经济封锁的担忧。
虽然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和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开放程度都日益加大,但作者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对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支持、可能存在的隐形贸易壁垒、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美国对中国国内经济封闭和被中国挤出贸易区的担忧。尽管大国竞争之路并非是注定的,但就当前中国的政策和发展方向来看,二者的竞争很大程度上难以避免。上述案例表明,在大国竞争过程中,双方往往会担心和推测对方会进行经济封闭,在这种思想面前事实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作者认为,实际上并不需要中国实际地去封闭国内市场或专属经济区,西方国家可能就简单地认为中国已经封闭了经济市场并根据这种推测做出反应,而这可能就足以引发一场现代的“为非洲而战”、甚至更大范围的竞争。
美国方面,虽然美国政策的连续性和自由主义传统似乎更有可能对中国贸易商和投资者保持开放,但从2016年在全球掀起的这股逆全球化浪潮(尤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下,美国正在向一个具有明显保护主义色彩的方向前进,而美国将中国列入“经济敌人”以及一系列的关税措施也表明,中国对美国进行经济封闭的担忧不无道理。与此同时,作者认为双方可能都担心对方正在寻求建立一个新的专属经济区,或者至少是享有特权的经济区。美国担心自己可能会被“一带一路”开发的市场拒之门外,而中国担心美国的盟友会得到更优惠的待遇;尽管中美两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可能在中美之间相互的担忧中迅速瓦解,并引发21世纪两个大国围绕专属经济区展开的新一轮竞争。
结论
作者认为未来两国关系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两国的选择,如果中国通过实践履行了对经济开放的承诺,美国对中国在世界政治中日益上升的影响力的反应可能会更加友善和包容;同样如果在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美国能避开保护主义,中国也就不会那么担心失去其主要市场。
就中国而言,作者认为首先中国政府要用实际行动在名义上和实践上表现出对开放国内市场的决心,切实解决美国企业对于非关税壁垒的抱怨;其次,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领域组建投资财团;同时中国还应在中亚和“一带一路”其他地区开展联合投资,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经济自由主义。就美国而言,作者提出,美国特朗普政府应该极力避免国内的保护主义,控制国内的政治情绪;同时作者认为反倾销和汇率规则应该只在有效和适当的时候使用,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主义利益;最后美国应该继续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伙伴”,这包括参与中国的各种倡议。除此之外作者也强调中美两个大国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二者除了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政治上也是互相影响的事实,大国必须在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中协调其产业政策。两国在制定政策时都应该考虑到彼此并放眼未来,而不是纠缠于过去。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查看原文pdf
***本文由国政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译首发***
更多阅读
【国关理论】IS杂志重磅:论体系范式和国内政治 | 国政学人
【国关理论】IS杂志:对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的回应 | 国政学人
为方便学人及时阅读高质量文章
别忘把国政学人设置星标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政学人):【中美关系】CJIP杂志:经济开放与大国竞争:对中美的经验与教训